「個人史更多是社會心理的重接,基於個人、家庭和國家關係的傳承和重建」,近年持續推動「華人口述歷史」的大陸《我們的歷史》總編輯唐建光說,近年大陸日益意識到口述歷史的價值。「深圳做深圳記憶,蘇州有口述史博物館,上海、北京也都在做,只是不聲張。」唐建光觀察,兩岸近年對歷史採取的行動可以說是同步的,在他看來,台灣人強烈的歷史自覺意識,已從過去的知識分子層面擴展到民間,前文化部長龍應台並發起「國民記憶庫──台灣故事島」計畫。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推動公民記錄歷史一直是唐建光孜孜以求的願景,繼《看歷史》雜誌、數位雜誌《我們的歷史》之外,並成立「新歷史合作社」,欲成為「公共歷史和個人史領域聚合各種資源、項目和需求的連接者」,並建構歷史記憶平台,台灣紀錄片製作人丁雯靜指出,兩岸都期待透過共同協力的合作模式,建構出公眾可以參與和使用的歷史平台,將口述歷史轉化成社會參與和人民自覺。唐建光推動的「我的歷史」計畫,包括面向整個華人世界,徵集個人史資料的「我的歷史」圖書館;以及「家.春秋」大學生口述歷史計畫,推動大學生採集身邊親友、長輩和故鄉正在迅速消失和被遺忘的歷史記憶。唐建光指出,在歐美,口述歷史已成為社會運動,如烏克蘭的國家記憶研究所,在社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時以口述採集把資料保存下來,他認為「未來口述是一種保存歷史的工具,記錄當下,對現在和未來都將產生價值。」(旺報)
- Dec 19 Sat 2015 08:47
陸重視口述史 盼建兩岸平台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